9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做客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新闻传播讲堂,为师生举行题为“新技术与传播研究的未来:突破大众传播的思维惯性”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常务副院长刘明洋教授主持,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中,刘海龙教授首先从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出现对当下社会带来的冲击,谈到传播学原有理论框架受到的挑战,因此如何去突破大众传播惯性思维的局限就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这种现象,也使得新闻传播学科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大众传播理论是否要终结?
刘海龙教授认为,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传播技术的影响在传播学教材中一直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学界普遍认为“技术决定论”过于简单,而现在新媒体正在重新改造着传播学研究。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大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逐渐衰弱,而新的媒体形态不断产生和变化使得媒介环境变得极其复杂,很难积累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新媒体研究”是否应该转变为“新传播研究”,即从不断变化的媒介形态中寻找不变的“知识”来构建传播研究。他认为,需要跳出以大众媒体为中心的短期历史,以知识为视角的大视野来看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知识的形态结构在发生变化,而新媒体正在把不同知识的节点都调动起来,在某个语境下这些知识将被放大,所以将知识连接起来的媒介是极为重要的。
此外,刘海龙教授重点强调了在传统传播研究中的盲点——“被忽略的身体”。从哲学、社会学、传播学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论述了传统传播对于身体的“缺席”所导致的焦虑,正随着当下技术消解身体的重要性而消解,理所当然身体的“在场”也成了非必要条件。此时,重新反思身体作为一个场所或象征系统,那么身体自身也是信息。
在报告的最后,刘明洋教授做了总结。他认为,媒介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媒介技术体系的建构是密不可分的,建议同学们在未来传播研究中,多读书,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