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日,作为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一流学科激励计划“媒介科学”系列活动之一的媒介科学第一期学术沙龙,在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中心校区举行。
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媒体与社会变革:传播实践与理论想象”,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主办。本期沙龙邀请了南京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杜骏飞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薛可教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魏然教授参加,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常务副院长刘明洋教授主持。
本期沙龙分成上下两个半场。在上半场,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发表了题为“媒介化与知识分子”的报告。在报告中,杜骏飞教授从知识分子的定义与特征、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媒介与知识分子三个方面,阐述了知识分子的来源与发展、中国近代以精英知识分子为主导者和参与者的公共领域等内容。杜骏飞教授鼓励青年学子在衡量自身发展时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得与失,更要“多一把尺度”,树立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担当。
在下半场,参与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沙龙主题阐发研究思考。薛可教授结合四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分析了媒介技术对传播实践的改变和对当前传播生态的重要影响,提出发展“新文科”的重要内涵,是新闻传播学研究者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实现学科的交叉互动,迎接信息传播新态势和新闻职业发展新需求。
魏然教授结合国际传播学会(ICA)等国际知名学术机构与团体近期对于大数据、脑科学、人机交互等全新传播技术的重视,介绍了国际前沿领域媒介技术新发展对于学科建设发展新方向的影响,展望了当前和未来媒体的发展前景。魏然教授指出,未来传播实践将实现从多媒体到多感官、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变化,受众对于真相与事实的认知借助体验式、沉浸式的媒体将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杜骏飞教授表达了对于后真相时代人类社会的恐惧,短视频、沉浸式传播的背后所指向的实际上是人类内心深处的萎靡与颓丧,我们在看到当前传播技术潮流所在的同时,也要警惕非理性时代的到来。同时,杜教授也从互联网与群体极化、互联网与阶层流动、互联网与性别和解以及“无网者”(无法接触网络的群体与上网困难的群体)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未来可供参考的学术研究方向。
张毓强教授从未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学科曾经有过的焦虑以及未来的趋势。他认为,学科发展的背景是近年来传播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传播技术的快速变革之下,一度对于学科边界与学科创新发展产生过焦虑。近几年,随着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取得的学科创新的研究成果,这种焦虑已经得到缓解。而随着技术的持续变革,学科边界的拓展和内涵的丰富还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的“媒介科学”学科方向,是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确定的一流学科激励计划项目。为推进媒介科学学科建设,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将推出包括学术沙龙在内的系列活动。
杜骏飞教授作“媒介化与知识分子”读书报告
与会学者围绕沙龙主题阐发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