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姜飞教授做客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向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国际传播的文化边界》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金沙官网唐锡光教授主持。
姜飞从国际传播概念的来源与定义谈起,指出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带有强烈的时代属性、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特征。因此,需要从理念上超越时代的局限,发现国际传播的文化边界。姜飞认为,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国际传播存在三次浪潮,分别是英法奠定国际传播格局、美西方传媒全球扩张与布局、美国全球传播格局重组。随后,姜飞通过中国媒体海外分支机构雇佣的本地雇员来华培训这一案例,指出激活、唤醒、激发这种我者、他者差异的是无时不在的身份和身份意识。主体意愿跨语境和跨时空的不同诉求某种程度上体现为一种轻重缓急内处理后的身份外差异意识,进而藉由多种身份意识内部赋权和加权构成差异,时空不等地强调勾勒出一个文化边界区域与交往的边界。在文化与交往的边界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物理边界、心理边界与认知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身份来自于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微观层面上的亚文化身份来自多元文化边界认知基础上的博弈性建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宣誓身份、交流身份等多元身份,这些身份同时客观化存在,其差别化呈现取决于身份意识的客观性匹配、主观化辨识、语境化强弱。
最后,姜飞指出跨越国家和地区边界的国际传播,还需要继续前行,需要重点跨越文化边界。过去十年,我国国际传播事业都在运用“国际传播”的思路进行信息输出,下一个阶段,政策制定者与理论研究者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文化边界的跨越上,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我国国际形象的进一步提升。
姜飞:博士,教授,跨文化传播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分会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传播》副主编,《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主编,《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