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讲述经历的主题报道”系列课程第四讲在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中心校区董明珠楼211d教室举行。本次课程由大众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兰传斌担任主讲人。
兰传斌分享的主题是“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新趋势”。课程伊始,兰传斌与同学们探讨了“什么是主题报道”这一问题。他先以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为例:新闻联播的开场曲自1988年启用后至今从未更改,天气预报主题曲《渔舟唱晚》亦是从节目初次播出沿用至今,两段熟悉的旋律已经深深印刻在国人心中。这种方式,就是成功主题报道的典范——让价值观润物无声,让文化深入骨髓,让影响贯穿一生。
在介绍完“何为主题报道”后,兰传斌向同学们深入介绍了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发生的变化。在讲述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他同样带来了几个鲜活的案例:人民日报与天天P图合作,使用AI换脸技术,让每位网友都能线上生成属于自己的军装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H5新闻产品《盘他!看看一根线能盘出啥?》,通过可交互的新闻内容来对两会进行宣传。兰传斌特别提到,在全媒体时代一个人就能实现一整套的传播闭环的情况下,没有受众参与的传播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这既是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也是对新媒体带来的重大挑战。
除了上述两个主题报道呈现方式,兰传斌又重点强调了“短视频”这一主题报道形式。他给同学们播放了抗疫时期“齐鲁华西医院相遇”这一时长仅有14秒的短视频,该视频镜头摇晃、光线灰暗,拍摄水平显然并不符合视频新闻的标准,但上传至社交平台后,反响却非常热烈,取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进行可视化主题报道的过程中选材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的视频、图像就能成为合格的可视化新闻产品,只有紧密联系时代、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容才能获得社会和受众的认可。
做主题报道时,新闻人需要寻找到一个载体、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典型的意象。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报道中,塞罕坝就是这样一个载体——几代人经过59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每天能接触到的素材越来越多,重中之重就是当素材来临时,新闻人要把握住机会,将故事讲好,让受众愿意听,并且促使受众在听完故事之后能够受到感染、自发行动起来。
之后,兰传斌认为“全媒体传播是个技术活”。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当今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袁隆平逝世当天,多家媒体“抢跑造谣”,互相矛盾的信息让用户纷纷感到摸不着头脑。这说明在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主题报道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后,兰传斌着重介绍了全媒体传播的四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思维方式是米点传播,即对报道对象进行具象的、分散的观察。《澎湃新闻》推出的短视频《一分钟》可作为米点传播的的代表,讲述外卖聋哑骑手和媒体记者一分钟都停不下来的人生,提炼出奋斗赢取幸福的主旨。第二种思维方式是场景传播,即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形象塑造,提高报道对象的影响力。场景传播在领导人宣传中做得较为出色,短视频“总书记点赞黄焖鸡米饭”体现总书记关注民生的爱民形象,“彭老师没来”一视频则突出总书记亲民的领袖形象,网上广为流传的普京英武身姿侧重于俄罗斯总统的孔武有力和坚实可靠。第三种思维方式是链式传播,即多篇追踪报道强化主题。三星堆“出圈”是链式传播的成功运用,四川日报在宣传时同步普通话、四川话、古文物和说唱的多层结合,采取年轻化和时尚化的传播方式助力古文物的新热潮。第四种思维方式是包装推手,即利用MCN新型网红经济运作模式将不同专业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实现商业变现。李子柒、丁真和甘孜文旅局长等网红都是包装推手的经典案例。
在问答环节,兰传斌就包装宣传如何用于主题报道一问进行详细解答:新理念与主题报道的结合成为新的难题,MCN作为新的操作模式,要求媒体孵化若干账号,寻找主题热点,实现主题报道的出彩。同时,新操作模式取消传媒与大众的隔阂,促进传受两者的直接交流,主题先行的传统议题不再适用,人格化的表述成为重点。至于主题报道除时政热点是否还有其他内容可关注,兰传斌提出新闻人可以先对社会经济的大主题了解认识,再寻找承载大主题的人物、故事和细节。
本次讲座由刘明洋教授主持,反响热烈。刘明洋教授对兰传斌表述感谢,并作出总结:主题报道不只是大主题,还要有小切口,要与亲身体会有关。在这个基础上,报道者再以小见大,抛出主题和矛盾,最终回到社会、文明等终极人文关怀。
作者:刘怡欣 张荷子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