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2023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活动走进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新生研讨课的课堂,2023级全体同学参与本次活动,共同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行动故事与思想力量。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三处王桂亮参加本次活动,姜楠主持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创设于2020年,由教育部、中宣部、中国记协大力协同推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大讲堂”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讲述人,汇集优质新闻资源,将新闻实践融入全国新闻院校的课堂教学,以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本年度“大讲堂”以“中国式现代化:记者的行与思”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22家媒体单位的32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担任主讲人,录制32集课程视频,旨在聚焦最具时代感的主题,集中最优质的新闻资源,总结最深刻的报道体会,将新闻一线最生动的实践融入全国新闻院校的课堂教学,有力实现了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高校“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共同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课上,同学们共同学习了由人民日报社国内分社记者程远州主讲的《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立言——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和由光明日报社记者唐湘岳主讲的《扎根基层,讲好故事》。
程远州以人民日报国内分社近年来在国内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新闻实践为例,讲述了如何处理好“大与小”“人与事”“台前与幕后”这三对关系,将主题的重大性与表达的贴近性相统一,将时代的厚重感与个人的命运感相结合,并提出:“要让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需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锤炼“四力”上下工夫,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人民本色、扎根新闻一线,挖掘充分体现时代性的中国好故事。”
唐湘岳以近年来的优秀基层新闻报道为例,讲述了记者应该如何扎根基层挖掘好新闻、如何讲好基层故事、如何提升素质树立扎根精神这三个问题。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讲述和一页页生动的新闻报道,他仔细解读了来自基层老百姓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生动体现了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的责任、担当和热情。他提出:“记者之路是一条不断学习之路。我们需要自觉地,不断地向理论学、向实践学、向先进人物学。理论,帮我们锚定方向;实践,助我们沉淀经验;先进人物,帮我们提升思想境界。”
学习感悟
白烨霖(2023级本科生)
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要想让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需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锤炼“四力”上下工夫,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人民本色、扎根新闻一线,挖掘充分体现时代性的中国好故事。
范崇雯(2023级本科生)
在观看视频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就是李大钊先生的“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程远州老师提出的“大和小”,一方面要有大格局、大眼光、大视野,另一方面也要着眼细微处,走进生活中,找到一个小的切口,逐步去展现大的视野。同时在写文章时,也要兼顾“大和小”,要传达正能量的主题和主旋律的思想,同时也要兼顾读者,要关心读者最想知道什么。
蒋瑞康(2023级本科生)
我在老师的讲解中深刻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品质,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打磨,才能最终呈现给读者,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静下心来钻研、沉淀的精神,坚持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在未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为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周大炜(2023级本科生)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具备问题意识,要有独立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努力探究事情背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在调查研究中要带入问题,层层深入,才能发现事情的本质,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杜欣怡(2022级本科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唐老师的采访经历,他在采访一位医生时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观察和记录。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记者,想要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就要全面地看待问题,要耐心地思考问题,要肯花时间去考察,还要将事件完整地呈现给大众。这是我从唐老师身上学习到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的优秀品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聚焦最具时代感的主题,集中最优质的新闻资源,总结最深刻的报道体会”,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种子播撒进在全国新闻课堂教学中,为新时代优秀的新闻传播后备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应继续扎实“脚力”“笔力”“眼力”“脑力”,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围绕人们关切找新闻选题,紧贴社会脉搏做新闻报道,扎根祖国大地搞调查研究,着眼世界大局讲中国故事。
文丨云琪 李子悦 李宇涛 杜欣怡
图丨李舜 云琪 张琳榆